高考古代诗歌阅读

  24529 浏览    作者:admin

丨纠错提交丨

1.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16~17题。
水调歌头·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
湖海倦游客,江汉有归舟。西风千里,送我今夜岳阳楼。日落君山云气,春到沅湘草木,远思渺难收。徙倚栏干久,缺月挂帘钩。
雄三楚,吞七泽,隘九州。人间好处,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②无所,但有渔儿樵子,哀此写离忧。回首叫虞舜,杜若③满芳洲。
[注]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(1169年),张孝祥自请出任闲职获准后,离开荆州(今湖北江陵),乘舟沿江东归。②沉累;指屈原沉湘,亦曰“湘累”。无罪被迫而死曰“累”。③杜若:杜若花,一种香草。
16.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“日落”三句直接写登楼远眺之景,词人触景生情,生发感触,思绪难平。
B.“徙倚”二句描绘了词人徘徊良久、倚栏凝思的形象和月如帘钩挂的画面。
C.本词下片起句和杜甫《登岳阳楼》颌联,都精炼动词,写出了岳阳楼的雄伟。
D.本词下片排比和问句的使用,既令语气起伏,也增添了词作豪迈昂扬的气概。
【分析】(1)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。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。
(2)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。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,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,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,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。
17.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。(6分)
【解答】(1)C.“写出了岳阳楼的雄伟”错,《登岳阳楼》颔联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恢宏景象。
故选C。
(2)“湖海倦游客,江汉有归舟”两句,写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,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。开头“湖海”二句,从自身落笔。横空而起,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,词人曾在《请说归休好》诗中吐露过脱离官场的复杂心情:“请说归休好,从今自在闲。”又说:“田间四时景,何处不开颜?”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,贯穿全篇,使这首境界阔大、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。
“雄三楚,吞七泽,隘九州。人间好处,何处更似此楼头”,写三楚、七泽、九州雄伟险要。人间美景,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?诗人登高远望,看到一片壮景,反问“何处更似此楼头”,凸显了对如此壮景的赞誉
“欲吊沉累无所,但有渔儿樵子,哀此写离忧”三句,写想祭奠屈原而不得,只能借登山临水,效渔儿樵子,抒发离忧之情。词人从眼前景色,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,生发出对屈原的敬吊之情,但又想到凭吊无所,因而感伤,表达对屈原的敬吊之情。
“回首叫虞舜,杜若满芳洲”两句,写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,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。词人由屈原联想到自己,渴求被明君重用,但除了满山的杜若花外无人回应,以花开烂漫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,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。
答案:
(1)C
(2)①对湖海漂泊和宦海浮沉的厌倦之情。开头“湖海”二句,用“倦游客”“归舟”抒发词人湖海漂泊、宦海沉浮的倦意。②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之情。诗人登高远望,看到一片壮景,反问“何处更似此楼头”,凸显了对如此壮景的赞誉。③对屈原的敬吊之情(或凭吊无所的遗憾感伤之情)。词人从眼前景色,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,生发出对屈原的敬吊之情,但又想到凭吊无所,因而感伤。④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。词人由屈原联想到自己,渴求被明君重用,但除了满山的杜若花外无人回应,以花开烂漫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,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。
译文:
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,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。西风正盛,一日千里一般,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。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,四周萦绕,沅水、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,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,思绪翻腾,颇难平静。独自倚栏凝思,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。
三楚、七泽、九州雄伟险要。人间美景,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?想祭奠屈原而不得,只能借登山临水,效渔儿樵子,抒发离忧之情。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,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。
赏析:
  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。开头“湖海”二句,从自身落笔。横空而起,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,词人曾在《请说归休好》诗中吐露过脱离官场的复杂心情:“请说归休好,从今自在闲。”又说:“田间四时景,何处不开颜?”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,贯穿全篇,使这首境界阔大、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。“西风千里,送我今夜岳阳楼。”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,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。“日落”三句,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:蔚蓝的天空,万里无云,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,波光粼粼;沅水、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,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,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,四周萦绕。这些自然景色,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,思绪翻腾,颇难平静。“徒倚栏干久”二句,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,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,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。
  上片尾句承上启下,既收住了上片的写景,也开启了下片的抒情,为后文直抒胸臆营造了一个富含情味的环境。
  下片首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。“吞”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。“隘九州”,点明岳阳楼位居国内险要的地方。见到如此壮景,词人反问:“人间好处,何处更似此楼头?”疑问中不掩赞誉,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,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。“欲吊”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、政治家屈原的凭吊。词人欲要凭吊屈原,却“无所”可吊,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,虽然心有遗憾、惭愧,但看到“渔儿樵子”不免庆幸,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,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。词人因屈原的“离忧”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,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,所以有了“回首叫虞舜”。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,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。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。
  词中上片写登临岳阳楼,并赞赏岳阳楼的美景。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,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。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,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,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。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,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,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。
【点评】理解诗歌的方法:
(一)关注标题,明确内容和情感
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。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情感倾向等,可以揭示思想内容,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,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,便于快速理解诗歌。
(二)关注作者,知人论世多关联
读诗讲究“知人论世”,所以,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。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、所处的时代特点,及创作倾向、主要内容、作品风格特点等。
(三)关注注释隐含意
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。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、地名,帮助考生读懂诗句;或介绍写作背景,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;或介绍相关诗句,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;或介绍作者,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。
(四)关注意象寄托意
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,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。
(五)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
关键词主要是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,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。



(二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15~16题。
洞庭湖① 元 稹
人生除泛海,便到洞庭波。驾浪沉西日,吞空接曙河。
虞巡②竟安在,轩乐③讵④曾过。唯有君山⑤下,狂风万古多。
【注】①此诗作于元和八年。元和五年,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,被召回罚俸,之后遭贬谪,困顿州郡十余年。②虞巡:虞舜登帝三十九年,南巡狩君山。③轩乐:轩辕黄帝之乐。相传黄帝曾在洞庭湖奏乐。④讵:岂,难道。⑤君山: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,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。
1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首联写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,除了大海就是洞庭湖,可看出洞庭波的浩荡声势。
B.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波涛汹涌、巨浪滔天、吞吐日月星河的磅礴气势,炼字精妙形象。
C.颈联用典,对虞舜巡狩君山、黄帝在洞庭奏乐表示疑问,借以体现洞庭湖的险恶。
D.本诗既通过写景来抒情,同时又直抒胸臆,充分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和谐统一。
16.本诗与张孝祥《念奴娇·过洞庭》均为仕途失意后于洞庭湖的即景抒怀之作,但诗人描写的洞庭湖景色及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。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不同。(6分)
【分析】(1)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。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。
(2)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意象与情感的能力。解答此题可通过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情感。
【解答】(1)D.“直抒胸臆”错。此诗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,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,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。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的狂风怒号、浊浪滔天“万古多”,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。没有使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。
故选D。
(2)①元诗作写景,起首便冒出“人生”二字,又以海涛比洞庭波,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。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,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。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,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,隐隐表示怀疑。亦为反用典故,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。最后一联写君山之下狂风怒号、浊浪滔天并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生的事。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,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,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。
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,“玉鉴琼田”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、一碧万顷的湖水。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。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,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。“表里俱澄澈”是这首词主旨所在,它包含了两层意思,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,美在哪里,美在澄澈。澄是水清,澈也是水清,上上下下,里里外外,没有一丝一毫浑浊,没有一丝一毫污染,这样的清澈明亮,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;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,也有如秋月,有如秋水,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,坦坦荡荡,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的男子汉、大丈夫。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,而且也是写人,写自己品格之美。总之,张词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。
答案:
(1)D
(2)①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,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,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。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,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。
赏析:
《洞庭湖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名句驾浪沉西日,吞空接曙河这两句写傍晚时分洞庭湖上的景色:湖水掀起了巨浪,太阳如驾浪西沉;湖面清可见底,天空映在湖中,水天相接,西方天际一线明光如河,好像湖水把天空吞了似的。聊聊十字即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、包罗群星的磅礴气势,语言凝炼,写景如画,吟咏之余,有一股开阔胸怀的力量。
【点评】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:
①从题材入手。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。
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,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。
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,做到知人论世。
④从题目入手,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,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。
⑤从景物形象入手,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。

(三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①
贾至
极浦三春草,高楼万里心。楚山晴霭碧,湘水暮流深。
忽与朝中旧,同为泽畔吟②。停杯试北望,还欲泪沾襟。
注:①本诗是作者安史之乱至德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作。②《楚辞·渔父》:“屈原既放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。”
1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首联点明宴别的时间和地点,“高楼”对应题目“岳阳楼”。
B.颔联写诗人对荆楚湘江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,对仗工整。
C.颈联化用典故,“同为泽畔吟”一句与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D.本诗写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,情形难堪,意境苍凉。
16.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。(6分)
15.(3分)B(不是表达喜爱之情,是借景色抒发内心的惜别惆怅之情。)
16.(6分)①离别之恨:“极浦”“晴霭”“暮流”等环境描写,表现与故友惜别的“万里心”。②迁谪之苦:“同为泽畔吟”,借屈原的典故表达诗人与故友同病相怜的失意惆怅。③国衰之痛:“试北望”“泪沾襟”,抒发诗人为国运日益衰落的担忧痛心之情。(每点2分;若答其它,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。)


(四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17~18题。
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
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
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
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
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!
17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首联写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,分别前两人一起尽情游览了鲁郡一带的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。
B.颔联“何时”表明李白不忍离别,而“重”又表明李白希望离别后能尽快重逢的迫切心情。
C.颈联以动写静,展现了一幅空旷、萧条的秋色山水图,以抒写哀伤、失落的离别之情。
D.尾联以“飞蓬”喻指李白和杜甫,想象离别后各自飘零远逝的境况,更写出此时两人难舍难分。
18.诗中是如何借“酒”抒情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。(6分)
17.C(3分)【解析】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。C项,“展现了一幅空旷、萧条的秋色山水图,以抒写哀伤、失落的离别之情”错误。应该是“展现了一幅开阔、明丽的秋色山水图,以抒写离别时的旷达、乐观之情”。
18.(6分)①首联起笔就写离别前喝醉酒,借酒抒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;②颔联通过写饮酒来表达渴望重逢的热情,表现出友情的深厚;③尾联以饮酒干杯结束,充满了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。(说明: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。每点2分。如有其他答案,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。)

(五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15~16题。
牡 丹 梅尧臣
洛阳牡丹名品多,自谓天下无能过。及来江南花亦好,绛紫浅红如舞娥。竹阴水照增颜色,春服妥帖栽青罗。时结游朋去寻玩,香吹酒面生红波。粉英不忿付狂蝶,白发强插成悲歌。明年更开余已去,风雨吹残可奈何。
[注]梅尧臣: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,初试不第,以荫补河南主簿。50岁后,才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出身,为太常博士。此诗作于梅尧臣四十三岁在湖州监税任上时,当时他即将解任,准备前往家乡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。
1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,诗人借牡丹抒怀,自然真切。诗中巧妙的比喻及炼句等独到之处,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B.“舞娥”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牡丹在风中的姿态,“春服妥帖裁青罗”一句将牡丹比作娇羞打扮的女子。
C.七、八两句的意思是牡丹盛开之时,好友结伴游赏,酒酣耳热之后,伫立牡丹丛中,满面通红,人与花互相映衬。
D.诗的一、二句以洛阳牡丹名品之多引出三、四句对江南牡丹的赞赏,言外之意是江南牡丹并不逊色于洛阳牡丹。
16.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。(6分)(三)名篇名句默写(本题共1小题,6分)
15.A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、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。“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”错误,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。
16.①表达了对江南牡丹的喜爱、赞美之情。诗人用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来类比江南牡丹,可见诗人对江南牡丹的喜爱之情。②表达了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之情。诗人即将解任离开住所,对江南牡丹的喜爱其实寄托了诗人对锦绣江南深切的眷恋之情。③表达了对人生匆促的感叹。诗人不满牡丹被戏弄,想把牡丹戴在白发上,借此感叹时光流逝,人生短促。④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慨叹。牡丹凋零了明年还会再开,可诗人离开后又会在哪呢 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担忧之情。(每点2分,答出任意三点即可)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。结合全诗内容,紧扣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。


(六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15-16题。
一剪梅·中秋无月
辛弃疾
忆对中秋丹桂丛。花在杯中,月在杯中。今宵楼上一尊同。云湿纱窗。雨湿纱窗。
浑欲乘风问化工。路也难通,信也难通。满堂唯有烛花红。杯且从容,歌且从容。
15.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( )(3分)
A.“忆对”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:天晴风静,皓月当空,桂花飘香,饮酒乐甚,心情非常舒畅。
B.“今宵”三句,写今夜无月的情景,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,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,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。
C.“花在杯中”“月在杯中”“云湿纱窗”“雨湿纱窗”等句,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。
D.“浑欲”,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,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,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?但“路也难通,信也难通”,想问也问不成。
16.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15.答案:C
解析:“浓墨重彩”有误,这里运用白描手法。
16.答案:①无月可赏的落寞。往昔花好月圆,今宵赏月不得、丹桂不见,唯有“烛花红”。②欲诉无门的郁愤。欲问“化工”,但“路也难通、信也难通”,明咏中秋无月,实叹世路艰难、壮志难酬。③自我宽慰的洒脱。现实无奈,只能暂凭杯酒、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。
解析: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,“云湿纱窗,雨湿纱窗”写词人无月可赏;“路也难通,信也难通”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;“杯且从容,歌且从容”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。

Copyright © www.okux.cn 版权所有(邮箱:god-gold@foxmail.com)